首页

搜索 繁体

论六宫圣君思往事诵棠棣幼主念远亲(2 / 5)

,虽与君后有关,却不是大家揣测的原因。

天子订婚前不通人事,修斋禁欲水到渠成,如今要高高在上、食髓知味的君王隐忍三个月……太医令虽不知禁中事,每旬请平安脉时却能推测,天子恐怕很难办到。

更何况,君后本人对天子初产心有余悸,既是心疼情人,也是担忧国君,对再育皇嗣一直兴趣缺缺。

天子把奏请充实六宫的折子递给意中人,笑道:“朝臣饶舌,不过因朕子息不足,怕有什么变故。先生神完气足,精力充沛,偏偏推说担忧御体,才招致这些流言蜚语。”

余至清柔声劝慰:“太子既立,国本已定。臣实在不忍再令陛下受苦。”

天子心底微热,仍想劝动意中人同意,半开玩笑地幽幽说道:“先生心疼朕,可皇嗣之事又该如何?总不能真如众臣所谏,采纳淑女吧?”

“群臣所言,或有私心,但确有道理。”余至清知道天子是玩笑,不过他生性厌倦这些于国于家无益的杂事,实在不想多言,阖眼淡然说道。

“……”

意中人态度消极冷淡。天子沉默了一会儿,道:“先生牵挂御体,不愿和朕生子。众臣关心国事,又要朕纳后宫。只因要做明君,朕就连家事都不能自主吗?”

天子言语里带了点火气。余至清当然明白,此前他几次婉拒与天子共拜地母求子,天子虽然勉强接受,却不会毫无芥蒂,只温声道:“天下事都由陛下做主,陛下欲如何?”

天子和爱人海誓山盟,矢志不渝,当然只想和一人抚育麟儿,虽不满爱侣刚才的冷淡,也只是语气不太高兴:“朕膝下只有太子,还是太单薄了,至少要凑齐一双佳儿才好。和安性情沉静,宽容谦逊,一定是很好的姐姐……最好再要一个男孩儿,生为男子,不需承担社稷之重,只要乖巧懂事,明白孝悌之道,小时候有双亲和姐姐疼爱,长大后与情投意合的人成婚,悠游天下,做一个自由自在的贤王……”

天子越说越悠然神往,与其说在畅想未来,不如说寄托了过去夭折的期望。

说来也是灯下黑,他俩心意相通时,姒璟已经登基为君,往前再推,姒璟给余至清留下的最初印象,也是昭怀太子看重的、似乎预备姊终弟及的储君之储君。无论如何臣下都想不到,天子小时候还有这样的愿望。

余至清没有同胞的姐妹兄弟,与族中姊娣不怎么熟悉,并不能敏锐察觉这种心情,只觉得绕来绕去总绕回同一个问题。

天子初产时受尽苦楚,景象十分惨烈,这还算男身临产中顺利的情况。余至清每每回忆,都心有余悸。他一直爱怜年轻的情人,连一点儿委屈都不愿让天子承受,实在不理解为何要自讨苦吃。

更重要的是,如今太子年幼聪颖,国事也已步入正轨,只需按部就班,自然天下太平,哪里都没有国君涉险的必要。生育从来有生死之险,天子体质稍弱,虽一直在调养,难说能否担起风险,如有万一,痛失明君,主少国疑,真是天大的惨剧和麻烦。

余至清不同意天子涉险再育,于公于私都把道理说尽了,天子一定要固执己见,他总说不动,也有点倦了。

他平时对天子百般温柔,可本性颇为直率要强,有不顺心的事一定会当面表现出来,既然劝慰不通,当即直言:“地母赐子,多女少男,未必尽如人意。陛下如要充备六宫,以求广嗣,推贤进能,但凭君命,臣不敢有半点异议怨言。只是当年下旨时,是以太子为正宫嫡脉,为储名正言顺,不知废后另立,太子要如何自处?”

出于公心,又要天子平安,又要兴国广嗣,他做不到两全其美,只能另请高明。出于私情,他断不可能与旁人分享爱侣。一旦想明白这两点,选择题就直接从充选六宫跳到了废后另立。旁人看来,非此即彼,竟隐隐有点威逼的情势。

姒璟本来半开玩笑半是试探,见意中人态度如此强硬,甚至认真思考起了和离后的杂事,大为恼怒。

“立后立贤,要德言工容俱佳,需择贤良方正,宽容大度,温柔和善,从不忮忌,不出怨言,青春美丽的良家少年。天下之大,美人如过江之鱼,俯拾即是,自应认真拣选,不因形势所迫,急于一时。”天子阴阳怪气,句句指桑骂槐,绵里藏针。

又道:“立储立贤,姊娣有序。太子聪颖贤德,又是长子,理应为储,朕自然要委以重任。其余皇子,不过有备无患,不可越过太子,只需寻一宫殿安置,自有宫人照料。”

毕竟太子是亲身所生,从小到大捧在手里的独子,姒璟就算一时恼怒,和爱侣意见再不合,故意要惹情人生气,也不会在言语上让女儿受委屈。

“后宫之事,任凭陛下做主,与外臣无关。”余至清被当面不冷不热刺了几句,强忍怒气,冷冷道。

他顿了顿,又说:“只是,太子为国之储副,固然位尊,其余皇子亦为陛下之子,父子之情,岂可断绝?皇子年长皆要出镇外藩,于地方举足轻重。子嗣不论多寡,都应多加关怀,善加教养,不宜轻佻处置。”

他一向以国事为重,再开口时就竭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